泰国地质—呵叻盆地
时间:2025-07-01 作者: 阅读:
呵叻盆地
呵叻沉积盆地主体泰国东北部的呵叻高原。泰国呵叻盆地是东南亚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蕴藏丰富的盐矿和油气资源。呵叻盆地作为印支陆块的核心沉积盆地,与周边老挝的沙湾拿吉盆地(Savannakhet Basin)、万象盆地(Vientiane Basin)以及我国云南的兰坪-思茅盆地共同构成东南亚重要的中生代陆相沉积带。呵叻中生代沉积盆地以裂谷环境为主,盆地成因受中印地块与Shan Thai地块碰撞影响。
地层系统
受特提斯洋海水进退影响,形成蒸发岩序列。盐矿:岩盐(NaCl)厚度达500m,钾盐(KCl)经济价值高。泰国呵叻高原钾盐矿,以钾石盐(KCl)为主,赋存于中生代蒸发岩序列中。呵叻盆地位于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于中生代克拉通边缘盆地。
成矿高峰的马哈萨拉堪组(K₂ms,92–63Ma)钾盐层,矿床储量超过10亿吨,是东南亚最大的钾盐矿之一,形成于中生代克拉通边缘盆地。形成于~85Ma(Zhang et al., 2018),晚于云南的思茅盆地(~100Ma),需高精度定年验证。顶部钾盐层B含量达890×10⁻⁶,B元素异常(高翔等,2012),暗示深部热液参与成矿过程。钾盐地层主要为中生代的蒸发岩序列。钾盐的矿石矿物主要为光卤石和钾石盐,储量约5亿吨,平均品位为15-20%K₂O。已大规模开采,主要用于农业肥料。
呵叻盆地的地质特征列表
呵叻盆地与周边盆地的地质关系
关键缝合带哀牢山-红河缝合带,分隔印支与扬子板块。呵叻盆地、沙湾拿吉盆地、万象盆地属于印支板块。兰坪-思茅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
老挝沙湾拿吉盆地(Savannakhet Basin)位于呵叻盆地东侧,同属印支板块北缘,被北西向的Tran-Ninh断裂分割。其白垩系与呵叻盆地Maha Sarakham组相当,发育蒸发岩(盐岩、石膏),但厚度较薄(约300m),反映更靠近古海岸线。新生界以河流相为主,与呵叻盆地Khok Kruat组可对比。沙湾拿吉盆地受南侧长山(Truong Son)褶皱带挤压更强,新生代逆冲断层更发育。
老挝万象盆地(Vientiane Basin)位于呵叻盆地北部,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属呵叻盆地向北延伸部分。与呵叻盆地共享上白垩统蒸发岩,但盐丘规模较小,钾盐层不连续,可能受古地形分隔影响。新生代变形受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影响,盆地发生北西向拉伸。
呵叻、沙湾拿吉、万象盆地同属印支板块,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兰坪-思茅盆地受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影响更深。呵叻盆地蒸发岩最厚且含钾盐,反映持续干旱中心;兰坪-思茅盆地盐层薄,可能受古特提斯洋残留海水补给影响。新生代改造表现为西部(兰坪-思茅)以逆冲推覆为主,东部(呵叻-老挝)以走滑+盐构造为特征。
老挝盆地(沙湾拿吉、万象)
兰坪-思茅盆地
侏罗纪-白垩纪裂谷期,两个盆地受新特提斯洋扩张影响,形成统一裂谷系统。新生代挤压期,青藏高原隆升导致西部的兰坪-思茅逆冲推覆,印度板块挤出引发东部的呵叻-老挝盆地走滑变形。
白垩系沉积岩相对比
呵叻盆地与云南兰坪-思茅盆地的关系
两者均发育在印支期(250-200Ma)变质基底之上,但兰坪-思茅盆地受哀牢山-红河缝合带影响更深。三叠纪兰坪-思茅盆地以海相灰岩(T₃)为主,呵叻盆地为陆相碎屑岩,反映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南北差异。侏罗纪-白垩纪两者均转为陆相沉积,但兰坪-思茅盆地受古金沙江洋闭合影响,火山岩更发育。
呵叻盆地构造演化
呵叻盆地的形成与印支板块(Indochina Block)和华南板块(South China Block)的拼合密切相关,其古构造演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碰撞造山期(250-200Ma)印支-华南拼合,基底变形。裂谷期(200-100Ma)被动裂谷,湖泊-河流主导。干旱化期(100-65Ma)蒸发岩沉积,风成作用增强。挤压改造期(50Ma-现今)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构造反转。
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闭合(~260-230Ma),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形成造山带,呵叻盆地基底受此期变质-岩浆事件影响。盆地基底岩浆岩年龄集中于250-200Ma,与印支造山期吻合。三叠纪后碰撞伸展(~230-200Ma),造山后应力松弛,形成北西-南东向裂谷,接受粗碎屑沉积(Huai HinLat组)。侏罗纪-白垩纪新特提斯洋扩张(~180-100Ma),东南亚陆块(Sundaland)向南漂移,呵叻盆地处于被动大陆边缘,发育湖泊-河流相沉积(Phu Kradung组)。白垩纪陆内裂谷(~120-80Ma)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盆地进入热沉降阶段,形成蒸发岩(Maha Sarakham组)。白垩纪时期呵叻盆地古纬度约10°N(现今16°N),表明存在~6°的北向漂移。新生代(古近纪-现今)印度-欧亚碰撞(~50Ma至今),导致盆地西部抬升,形成北西-南东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如Mae Ping断裂)。
三叠纪-白垩纪呵叻-沙湾拿吉-兰坪-思茅盆地共同构成东南亚陆内裂谷系,受新特提斯洋扩张远程效应驱动。西部(兰坪-思茅)为近海环境,偶受海泛影响。东部(呵叻-老挝)为内陆干旱盆地,蒸发岩广泛发育。晚白垩世两者均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发生干旱化,但兰坪-思茅盆地更靠近古特提斯洋残留海,盐层厚度较小。新生代呵叻盆地受印度板块东向挤出影响,以宽缓褶皱为主。兰坪-思茅盆地受青藏高原东缘挤压,形成强烈逆冲推覆(如哀牢山断裂)。新生代以来发生挤压反转,呵叻盆地北西向断裂复活,盐岩塑性流动形成底辟。兰坪-思茅盆地受哀牢山断裂左旋走滑影响,导致盆地抬升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