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贬谪诗专题


时间:2023-10-01    作者:    阅读:


一、咏物诗简介
       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贬谪诗即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历史渊源: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二、贬谪诗常见意象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芙蓉、蓬草、薜荔
三、贬谪诗常用技巧
1、比兴。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拟人)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四、贬谪诗思想内容
贬谪诗的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失友离群;诗人内心痛苦,思乡念亲;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
贬谪诗人: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
刘禹锡,苏轼为一派,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四、贬谪诗情感分类☆
抒发情感: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感叹自己无辜被贬,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悲叹壮志难酬,感慨前途暗淡渺茫。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希望从中获得温暖和慰藉;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表现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以求自我解脱的心态。如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叙述前往贬所路途的艰难和寂寞孤苦,饱含英雄失路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坚贞自守之志,虽遭贬官打击,而为国为民忠君爱国之心、清廉坚贞的品格不改变。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五、贬谪诗实战练兵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3湖北卷)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变化,后文中“多病”和“衰翁”呼应与此呼应。
C.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诗人赏菊时步履矫健,“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有所不同。
14.C(“健”指兴致高意兴浓)
15.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
15.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2分)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答案BE:B.“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15.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②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