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作文素材


时间:2025-07-01    作者:    阅读:


片段一:思考追问,能推进社会进步。当社会发展陷入某种瓶颈时,那些能深入思考追问的人,常常能凭借敏锐的问题意识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大三线建设时期,无数科技青年在技术匮乏、条件简陋的困境中思考追问,不断攻克难关,才为国防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深圳面对经济落后的局面思考追问,大胆先行先试,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上海浦东面对发展困局思考追问,勇于开拓创新,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了成功典范;小岗村的农民在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温饱需求时思考追问,从而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正是一代代人的思考追问,才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2024年佛山二模作文范文《思考追问,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片段二:追问求索,引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百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如晦。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发出追问:洋务运动为何不足以救中国?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戊戌变法为何没有使中国强盛?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辛亥革命为何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于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思想火种和力量源泉……“追问求索”的火炬传递在许许多多率先觉醒者手中,他们苦苦探寻、上下求索,最终引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2024年佛山二模作文《追问求索,引领中国走向光明与强盛》
片段三:保持发问精神是创新源泉,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发展领域,其如钥匙开启创新之门。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正是这种面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困境而勇于发问的精神,才促使詹天佑成功修建出京张铁路;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特征?面对气象和地理现象,竺可桢的不断发问促使他深入研究、追求真理,才最终推动气象和地理学发展;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邓小平面对国家发展的道路问题不断发问并深入思考与实践,才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坚持问题意识,保持发问精神》
片段四: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中,经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斗争时期,志士仁人从早期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才成功地应对了国民党的围剿等难关;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从以往的战争经验中汲取智慧,使中国攻克了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难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借鉴了苏联的一些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攻克了发展中的诸多难题。由此可见,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其能助力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2024年潍坊市高三联考作文《在鉴取与突破中寻求未来发展》
片段五:于时代交错带上激荡复兴的春潮,必须有“以身许国”的理想信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为研制核武器而隐姓埋名17年的王淦昌,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年周恩来;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再到扎根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的黄文秀……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在不同时代的交错带上,一代代青年“以身许国”的如磐初心。今日之青年,恰逢百年未有之时代交错带上,重任在肩。应该学习他们时刻心怀“国之大者”之精神,坚定“以身许国”的理想信念,勇挑重担,在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以爱国者的姿态,奋进前行,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春潮。
——2024年九省联考作文《于时代的交错带,激荡复兴的春潮》
片段六:在人际交往中,心中的顾虑常常让我们在沟通面前止步。那么,就让我们放下心中的顾虑,不再因害怕被拒绝或被误解而保持缄默,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双向奔赴美好的沟通吧。
你看,孙中山与黄兴,在革命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真心交流、坦诚沟通,双向奔赴健康的相处方式;胡适与陈独秀,在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道路上有不同主张时,没有保持距离,而是深入探讨,双向奔赴共同的理想追求;鲁迅与瞿秋白,在文学理念和社会见解上存在差异时,没有避而不谈,而是推心置腹交流沟通,双向奔赴真挚的友谊之途。
或许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面对可能的冲突和挑战,但只有勇敢地跨出这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打开心扉,与他人建立起深刻而真挚的联系。
——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消除沟通壁垒,双向奔赴美好》
片段七:在成长的过程中,探索自我是重要的起点。然而,仅仅局限于探索自我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持续不断地去探索这个广袤而又复杂的世界。从无畏地探索中国社会变革可行道路的陈独秀,到努力探索建筑之美与文化内涵完美融合的林徽因,再到众多接力前行、为中国航天事业书写壮丽辉煌篇章的钱学森等航天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们在成长中也理应以他们为榜样,将探索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深入探寻深厚的人文历史,尽情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竭力探索科学领域的无穷奥秘。
——2024年新课标II卷作文《不断探索自我,不断探索世界》
片段八:“为天地立心”,即心系家国,胸怀天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试想,昔日若没有严复、梁启超、林觉民等爱国志士的心系家国、探索图存之举,中国便无法睁开沉睡的双眼;若没有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高擎炬火、照亮前路之行,中国就无法挺直久曲的双膝……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青年心怀天下,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千秋为卷,山河为答,我辈青年当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砥砺前行。此曰“为天地立心”。
——2024年T8联考作文《立心立命力创,千秋为卷,山河为答》
片段九:商鞅变法,为秦国强势崛起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五四运动,唤起了青年的伟大觉醒,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遵义会议,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了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使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这些“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破旧立新的勇气与决心,是开创无限可能的力量。
——2024年天津八校联考作文《寻“变与不变”之道,奏时代强音》
片段十:时代青年当像河流一样在曲折经历中塑造自己。每一条河流都以流经更多的土地来塑造自己的坚韧与顽强。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潘光旦在失去左腿的考验中,塑造了自己特立独行的大师风范;不幸被捕的江竹筠,以坚毅与顽强彰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信仰;疯狂年代中的邓小平遭遇不公,塑造了自己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民族亦在遭遇无数的内忧外患中塑造了自己坚韧顽强、矢志不渝的精神特质。
——2024年深圳一模作文《当像河流一样去梦想、塑造、润泽》
 
片段十一:读近代悲壮故事、热血故事,我们生发了精神的信仰。近代,在民族危难时,自有“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的舍生取义者的故事;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的爱国者故事;在争取民族独立时,自有“惊天一爆,挺起中国脊梁”的隐姓埋名者的故事……我们也是读着这些承载着民族之魂的故事成长的,其给予我们精神以坚定不移的信仰。
——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范文《故事赋能青春,青春赋能中国》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