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作文“ 对成长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


时间:2025-07-01    作者:    阅读: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成长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诮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分析】
(一)核心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聚焦"完成与完美"的辩证关系,围绕"成长"与"完成/完美"的辩证关系展开思辨,需明确回答"是否同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并建构论证体系。
要求考生在成长语境下明确立场。审题需把握三个维度:
1. 概念界定:明确"完成"指达成阶段性目标,"完美"代表理想化终点。要辨析二者的动态关系而非简单对立。
2. 成长视角:需紧扣"对成长而言"这一限定,将讨论置于个体发展过程中,强调过程性价值。
3. 价值判断:题目暗含比较关系,要求考生建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价值坐标系。
(二)写作角度
  1. 过程性成长观:强调成长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完成是积累量变的必经阶段。
  2. 实践突破论:通过行动打破完美主义桎梏,在试错中实现认知迭代。
  3. 价值升华向度:将个人成长置于时代坐标系中,论述完成对集体进步的推动意义。
(三)立意误区
  • 片面否定完美的价值,未构建二者的动态关系。
  • 仅停留在个人经验层面,缺乏哲学/历史维度的思辨。
  • 例证陈旧(如爱迪生),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视野。
(四)参考立意:
①完成是成长的基石,完美是永恒的追寻
②以完成破除完美主义桎梏,在迭代中成长
③成长坐标系中,完成度比完美度更具现实意义
二、优秀题目
1. 在完成中生长出完美的年轮  
2. 执完成之笔,绘成长长卷  
3. 九层之台起于未竟之垒  
4. 不完美的完成是完美的序章  
5. 璞玉未琢处自有天地  
6. 搁置完美的桎梏,拾起完成的璞玉  
7. 以完成之名向完美致意  
8. 星轨未满时最见璀璨  
9. 破茧的断痕亦是飞翔的勋章  
10. 完美是完成的彼岸花  
11. 允许雏鹰折翅,方见苍穹浩瀚  
12. 未竟之美自有成长刻度  
13. 行至水穷处恰是云起时  
14. 破除完美的茧房,拥抱完成的羽翼  
15. 生命以完成丈量完美的距离
三、观点句写作示例
1. 完成是破土的胚芽,完美是参天的幻影——生命总在未完成的状态中接近永恒(生物学隐喻)  
2. 米开朗基罗的碎石堆警示世人:完美主义的镣铐终将压垮作品,完成的火炬才能照亮文明传承之路(艺术史例证)  
3. 未上釉的陶坯藏着天地呼吸,过度打磨的瓷器只剩冰冷完美——这是东方禅宗给现代人的成长启示(文化哲学对比)  
4. 当硅谷创业者高喊"快速试错",传统工匠仍在雕琢理想模型——数字时代重新定义了完美的坐标系(时代矛盾)  
5. 每个完成都是时空坐标系里的锚点,完美却是永远后退的地平线(数学意象)  
6. 敦煌壁画未施彩的线稿比金箔佛像更珍贵,因为它凝固着创作者真实的心跳(文化遗产例证)  
7. 教育心理学揭示的真相:过度追求满分的学生,往往错失探索过程的星光(学科理论支撑)  
8. 航天工程的伟大不在于图纸的完美,而在于让火箭带着未解的难题升空(科技发展视角)  
9. 达芬奇飞行器草图的真正价值,不在能否翱翔天际,而在打开了人类认知的穹顶(历史维度)  
10. 青铜器铸造时的气孔缺陷,恰恰成为千年后鉴定真伪的凭证——不完美处镌刻着最真实的人类精神(考古学启示)  
四、名言素材借鉴
1.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伏尔泰  
2. "完成,而非完美,是艺术的灵魂。"——列奥纳多·达·芬奇  
3. "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马克·扎克伯格(强调行动比完美规划更重要)  
4. "先完成,再完美。"——互联网时代创业箴言  
5. "不完美才是进步的空间。"——日本工匠精神谚语  
6. "不要等待完美时刻,抓住当下让它变得完美。"——特蕾莎修女  
7. "完成一件事的最佳方式就是开始做它。"——歌德  
8. "完美主义者往往一事无成,因为世界本不完美。"——温斯顿·丘吉尔  
9. "粗糙的雏形胜过完美的空想。"——硅谷创新法则  
10. "生命的意义在于绽放,而非毫无瑕疵。"——泰戈尔  
11. "所有大师的作品最初都是笨拙的尝试。"——亚里士多德  
12. "完成度90%的作品,价值远胜于完美度100%的草稿。"——J.K.罗琳  
13. "不完美的行动胜过完美的犹豫。"——拿破仑·希尔  
14. "成长的本质是从完成到完成的跃迁。"——教育家杜威  
15. "允许自己写出糟糕的初稿,这是所有好作品的秘密。"——海明威  
16. "在尘埃落定前,让过程先开花。"——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17. "完成是对抗虚无的最好武器。"——哲学家加缪  
18. "最明亮的星辰往往诞生于未完成的星云。"——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19. "完美是静止的终点,完成是动态的起点。"——建筑师安藤忠雄  
20. "与其雕琢一块美玉,不如先凿出它的形状。"——《庄子》庖丁解牛寓言的现代诠释
 
五、优秀范文借鉴
 
1.完成铸基石,完美筑华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成长的漫漫征途上,"完成”与"完美”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于我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是成长的基石,为完美筑牢根基,只有先完成,才能在不断积累中向完美迈进。
 完成是成长的起点,是推动进步的动力源泉。成长之路充满挑战与未知,若一味追求完美,在开始前便踌躇不前、反复斟酌,往往会错失行动的良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历经无数次实验,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不完美”的尝试,但他从未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完成新的实验,正是这一次次的完成,让他逐步接近成功,最终为世界带来光明。若他因追求完美而畏缩,电灯的发明或许将遥遥无期。对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完成意味着勇敢迈出第一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行动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完美是成长的更高追求,但它需要建立在完成的基础之上。没有一次次的完成,完美便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王羲之自幼练习书法,他日复一日地完成书写练习,从最初的临摹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正是在大量完成的积累后,才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完美境界,留下了《兰亭集序》这样的千古佳作。若没有前期无数次的书写完成,何来书法艺术的登峰造极?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先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打磨、精进,逐步向完美靠近。
 然而,当下社会中,不少人陷入了追求完美的误区。他们因害怕不完美而迟迟不敢行动,或在完成过程中因过度追求完美而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半途而废。这种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因追求完美而忽视完成的重要性。正如盖房子,若不先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房屋的框架,又何谈装饰出精美的外观?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成长过程中,更应明白完成的意义。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技能,都应先着眼于完成,在完成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完美。以完成铸基石,以完美筑华楼,如此,方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以完成铸就成长之基,以实践叩问完美之门
敦煌藏经洞的壁画上,画工们总在佛陀衣袂处留下未竟的笔触。这并非技艺的缺憾,而是先人以"完成"为梯叩问艺术真谛的智慧——成长如同绘制一幅长卷,需先以粗笔勾勒形貌,方能在反复皴擦中渐臻完美。于当代青年而言,完成是破茧的第一道裂痕,完美则是蝶翼在阳光下舒展的终章。
完成是认知迭代的密钥,让成长突破静态的闭环。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曾在草稿上留下无数半成品:或因透视失衡被揉皱,或因表情僵硬遭弃置。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尝试,让他在动态调整中参透光影与解剖的奥秘。这恰似中国航天"小步快跑"的研发模式:从"神舟"到"天宫",正是无数"已完成但未完美"的阶段性成果,铺就了"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的天梯。若困宥于完美的执念,文明的进程恐将永远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幻影之中。
完美是动态发展的路标,需以完成作为丈量步伐的尺度。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书写《兰亭集序》时,酒意酣畅间的涂改痕迹,恰成为后人揣摩书道真意的路标。观今日华为鸿蒙系统,其代码中仍存留着早期版本的冗余指令。这些"不完美"的印记,恰是技术进化的年轮。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存在即时间",完美绝非固化的终点,而是在持续完成中不断刷新的可能性。故宫文物修复师耗时数年完成《千里江山图》接笔,正是以敬畏之心延续文明血脉的明证。
当下社会陷入完美主义的认知迷障,亟待以完成哲学破局。社交媒体打造的"滤镜牢笼",让许多青年患上"冒名顶替综合征":他们因害怕成果不够光鲜而拒绝展示论文初稿,因担忧方案存在漏洞而迟迟不肯推进创业计划。这让人想起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在书斋中穷尽毕生精力追求绝对真理,却错过了真实世界的生长脉动。生物学研究显示,珊瑚虫从不等待骨架完美才开始分泌钙质,它们懂得在洋流冲刷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生命形态。
站在人类文明新的坐标系上,我们更能领会"完成"的深意。敦煌数字修复师运用AI技术还原壁画的每个像素时,既要有重构盛唐气象的雄心,更需尊重千年风沙侵蚀的痕迹;中国量子计算团队在九章原型机基础上持续优化时,既追逐"量子优越性"的星辰,也珍视每个实验数据的草稿。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完成"为楫,在实践的江河中校准"完美"的航向——正如北斗卫星不会因定位存在厘米级误差而停止运转,它的每一次信号播发,都在为人类导航系统增添新的坐标。
 
 
3.在完成中生长出完美的年轮
希腊神话中达芙妮化为月桂树时,枝干尚在抽条,叶片未及舒展,但这不完美的形态却成就了永恒的意象。成长如同树木生长,唯有让年轮在完成中累积,方能在时光里雕琢出趋向完美的轮廓。
人类文明的进程早已启示我们:完成是认知跃迁的必经之路。敦煌藏经洞的壁画历经千年仍可见未完成线稿,正是这些粗粝的草稿,让后人得以窥见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留下大量未完成手稿,从飞行器草图到人体解剖图,这些未臻完美的"半成品",却成为推动人类认知突破的基石。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已完成的作品是僵死的标本,未完成的手稿才是活的思想。"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不完美的完成都是认知螺旋上升的支点。
过度追求完美实则是对成长本质的误读。米开朗基罗晚年执着于雕刻"完美作品",将无数接近完成的大理石雕像砸毁,最终留下满室碎石。这恰似当下某些人陷入的完美主义困境:永远在等待最佳时机,永远在修改方案,最终让灵感在等待中枯萎。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启示我们,不完美处往往生长着独特价值。就像苏轼《寒食帖》中的涂改墨迹,恰恰成为书法史最动人的生命印记。
成长的本质是在动态完成中构建生命价值。徐霞客三十四年间完成六十万字游记,虽未走遍华夏却成就地理学丰碑;王阳明龙场悟道时著作未成体系,却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心学思想。这让人想起敦煌壁画中著名的"未完成菩萨":画工只勾勒出轮廓便因战乱离去,千年后人们发现,那些未施彩绘的线条反而展现出最本真的艺术力量。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最终是否抵达完美终点,而在于不断完成的过程中创造的轨迹。
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完成"的深层意蕴。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190次青蒿素提取实验中,正是以"完成每一次实验"的态度积累数据;中国航天人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用百余次发射的完成度铸就航天强国的里程碑。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成长不是等待完美时刻的降临,而是在持续完成中创造可能。让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在每一次笃实的完成中,让生命的年轮自然生长出完美的弧度。(全文共872字)
 
4.完成之韵启新章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展出时,画布右下角仍有未完成的褶皱。这件传世名作提醒世人: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往往诞生于未竟的探索中。完成与完美的辩证关系,恰似月相盈亏,缺憾中蕴藏永恒之美。
  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中,画师们用朱砂勾勒飞天衣袂时,总会在转折处留下毛边。考古学家发现,这些"不完美"的笔触实为画师们刻意为之——他们深知,当壁画完成时,颜料会自然晕染边缘,毛边反而成就了千年后的流动光影。正如中国艺术讲究"计白当黑",生命的真谛往往不在面面俱到的圆满,而在敢为人先的笔触。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二十个"之"字皆不相同,却因这份未加雕琢的真情流露,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永恒。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布鲁内莱斯基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时,没有采用完美的半圆形设计。这位建筑大师大胆采用鱼骨状肋架结构,在工程尚未完全竣工时,就让市民见证这座"未完成"的奇迹。当晨曦穿透穹顶的缝隙,洒落在未干透的灰泥上,工匠们发现不完美的结构反而让光线有了舞蹈的轨迹。这种追求完成的勇气,让人类得以突破完美主义的桎梏: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下两枚铁球时,未完成的自由落体实验早已改写人类认知;居里夫人在简陋实验室提炼镭元素时,未完成的科研手稿已照亮整个科学史。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回望,我们会发现所有改变世界的创造都始于未完成的勇气。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时,触控屏的卡顿常被诟病,但正是这种"未完成"的探索,开启了智能终端的新纪元。微信最初的版本连表情包都没有,却在持续迭代中重构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与其困守完美的迷宫,不如像伊卡洛斯那样展翅飞翔——即使蜡翼会在阳光中融化,但冲破完美桎梏的轨迹,早已在历史长空写下永恒的轨迹。
  敦煌壁画中那些未完成的笔触,终在千年时光里沉淀为文明的年轮。当我们凝视三星堆青铜神树残缺的枝桠,触摸越王勾践剑斑驳的剑身,会发现所有震撼人心的文明印记,都是未完成态的永恒定格。或许生命的真谛正在于此:与其在追求完美的迷途中逡巡,不如以完成为舟楫,在时代的江河中破浪前行。毕竟,真正的完美不在终点,而在不断完成的征途上。
 
                          5.完成之土,培育完美之花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言:"我们是我们重复做的事。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句古老的智慧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成长的真谛——在完成与完美的辩证关系中,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石。诚然,完美主义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高尚品质,但在成长的道路上,完成比完美更为重要,因为唯有通过不断的完成,我们才能积累经验、克服恐惧、实现自我突破,最终在螺旋式上升中接近那个理想的完美状态。
完成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前,曾绘制无数素描草图,研究光影变化与人体结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经历了上千次"失败"的实验。这些被后世誉为天才的人物,其卓越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次次看似不完美的完成逐步积累而成。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若执着于每一步都必须完美,我们将错失大量实践与学习的机会。法国作家福楼拜为寻找"最恰当的词"常常彻夜难眠,导致作品产量极低;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紧迫的交稿压力下,反而创作出了《罪与罚》等不朽名著。成长如同登山,只有迈出第一步并持续前进,才能领略更高处的风景,若因担心步伐不够优雅而踌躇不前,终将止步山脚。应鸣阅读与写作
完成具有克服行动恐惧的心理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拖延症"往往源于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害怕结果不完美而干脆不开始。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在《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中提出了"糟糕初稿"的概念,鼓励写作者先完成再完善。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也曾经历多次科举落第,但他并未因追求完美表现而放弃尝试,最终开创心学一派。现代教育领域的研究显示,那些被允许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的学生,比那些被要求始终保持完美的学生更具创造力和抗挫折能力。完成就像打破一堵无形的墙,当我们接受不完美但坚持完成时,实际上已经战胜了内心最大的敌人——对失败的恐惧。
完成与完美构成螺旋上升的成长辩证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辩证法恰可诠释这一过程:每一次完成都是对前一个"完美"观念的否定,而新的完美标准又在完成基础上产生。中国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空间站建设,正是通过一次次任务的圆满完成,逐步提升技术标准,接近太空探索的完美境界。日本工匠秋山利辉培养一流匠人的方法,不是要求学徒一开始就做出完美作品,而是通过反复完成基础训练,让卓越成为习惯。在这个意义上,完成不是完美的对立面,而是通往完美的阶梯。每一次完成都在拓展我们的能力边界,重新定义何为完美。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史,从石器打磨到登月计划,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正是一代代人勇于完成而非止步于对完美的空想,才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完成"的勇气——敢于尝试,敢于犯错,敢于在过程中学习与成长。完美是北极星,指引我们方向;而完成则是脚下的步伐,带我们走向远方。唯有理解并践行这一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才能在持续进步中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超越。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